隆冬时节,中原大地寒气袭人。而在河南安阳殷都区却涌动着一股热流,无论是校长、教师、学生还是家长,人们被一个真实的梦想感动着。短短365天,一座座崭新的教学大楼,宛若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殷都大地,这是殷都人民高质量、高水平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壮举,它向世人昭示着殷都人民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大决心、大思路、大手笔。
一位村长坦言:“这29所学校,改造哪一所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可这么多年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竟然一下子解决了,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真是了不起呀。”
如今,在殷都谈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殷都人都会兴奋地告诉你,今年,城市学校要向农村学校看齐,区政府决定按照农村学校的标准改造城市学校。目前,城区学校改造方案已经在酝酿规划之中。、
先建学校!没有比建学校更急迫的
2003年2月,由于区划调整,殷都区接收了29所农村中小学。区委书记王载飞、区长李南沉亲自带领区四大班子领导对农村29所学校进行调研。在一个个村落,大家看到的是零星的学校布点,空荡荡的教室,孤零零的几个学生,破旧的黑板,透风的门窗……29所农村中小学中,学生总数在200人以下的学校有15所,100人以下的学校有6所,最小的学校在校生三个年级仅有11人。29所学校总建筑面积为36241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就有15144平方米,超过建筑面积的42%。
城乡教育的差别咬噬着区领导的心,王载飞书记震惊了:“决不能让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李南沉区长说:“看到这些黑屋、土台、泥孩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们宁可党政机关不购车,宁可全区干部不涨工资,也要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经过深入调研,科学分析论证,全区上下一致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发展教育做起,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就是“小而散”,不从这里做文章,抓不住根,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对农村中小学动一次大手术。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制定了29所学校布局调整的方案,按照村与村、村与校之间的距离和学校覆盖面,决定把29所农村中小学合并成5所现代化学校,并结合安阳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申请项目校,努力做到高起点、高配置、高标准,真正做到一步到位,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为了加强对全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李南沉为组长,教育、财政、计划、公安、土地、建设、人事、审计、监察、行政执法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设者们向全区庄严承诺:“预算经费一分不超,工期一天不拖,质量一分不差。”从此,这个响亮的口号成为全区最神圣、最迫切的奋斗目标。
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安阳市,殷都区有两“最”,办公条件最差,教育投入最高。教育局至今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楼,建于1973年的那座灰色三层小楼早已成危楼,六个委办局在这里合并办公。在教育局局长张彦虎办公室采访,记者亲身感受到“办公条件最差”的含义。当记者来到区政府办公楼时,没想到竟也如此陈旧与简陋。副区长陈贵臣告诉记者:“酝酿了好几年的建行政中心的计划,因为建学校而一拖再拖。”提到学校,他立刻兴奋起来,话锋一转:“走,我们去学校看看。”
汽车在颠簸的土路上喘着粗气慢慢行驶,路两旁是狭窄破旧的民房,远远看见前方赫然出现一幢高大气派的蓝白相间的教学楼,在冬天凋敝的乡野里显得那么富丽堂皇,这个镜头深深地定格在记者的记忆中。
经过全区上下一年的努力,殷都区把29所农村中小学校调整合并为5所“10年不落后、30年不大修、50年留有发展空间”的新型农村学校,绿草茵茵的校园,错落有致、样式新颖的建筑群,十分惹人注目。教师的办公室宽敞明亮,全部是崭新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他们说:“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工作,心情格外舒畅。”学生的课桌椅都是可以升降的,教室全部装上了空调、电扇,据杨芳副局长介绍:“这5所学校全部是按照城市学校的标准配备的,校校有标准的运动场、微机室、图书室、理化生实验室、电子备课室、舞蹈室和语音室等,硬件甚至超过城里学校,理化生实验室是安阳市标准最高的。”
2005年9月1日,学生们欢天喜地走进新学校,各村像过年一样,不少人激动得落了泪。新学校吸引了周边县、区的学生以及家长,不到十几天的工夫,前来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络绎不绝。过去,学生纷纷转到20里以外的学校,如今,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再也用不着舍近求远择校了,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家长要求转入的。大碾屯中心校3所分校共有学生350人,现全部集中到北蒙小学,新学校建成后,流失的孩子又回来了,学生一下子增加到526人,远远超出城区学校。
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视察了殷都区的新建校,十分感慨:“赶上省会学校了!”安阳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明赞叹此举:“为殷都将来教育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啊。”
新学校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很重、很重,他们认为政府为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比修一条路、上一个项目意义更大、更深远。新学校点燃起老百姓心中的希望,周围的一些村民每天都要到学校门口溜达溜达。一天陈区长来到29中,发现一位老者站在校门口,便问:“老大爷,又来看学校啊?”老大爷动情地说:“哎呀,我们村要出大学生啦!”
让每个教室都拥有优秀的教师
在一座座新校舍落成的鞭炮声中,一个迫在眉睫的更大工程摆到领导们面前:“如何办好学校,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殷都区的领导敏锐地认识到,学校质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不是其他因素,“我们不仅要为农村孩子盖起漂亮的教室,还要让每个教室都拥有优秀的教师”。
学校布局调整后,教师相对过剩,重组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成为农村教育整合的重中之重。去年8月12日,殷都区对500余名农村教师进行了业务素质和教育理论测试,成绩不合格的21人实行待岗进修培训,另外60多名教师退出教学一线,从事后勤服务性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农村学校长期缺乏竞争的瓶颈被彻底打破了。
为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区委、区政府以优厚的待遇招聘区域外优秀人才,为全区的农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目前,已招聘有多名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充实到了基层学校。栽好“梧桐树”,引来了“金凤凰”,可“凤凰”毕竟是少数,为了进一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殷都区启动了“名师工程”,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记者在采访时,正赶上殷都区教育改革研讨月,各校都在研究下一步教育发展规划,研究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推进,如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彻底改变了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拉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对殷都的今天和明天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一位老村长感慨万千:“了不起呀,短短12个月,一举消灭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的现象,使全区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提高。如果没有这一举措,恐怕再有50年也办不到。”
《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1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