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从民办江西航天科技学院传来消息:2004届上千名毕业生,有80%已奔赴各地实习上岗,剩下的也基本都落实了工作单位,以至学院自己的企业想多留些学生都满足不了。
据悉,不少民办中职、高职院校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挺乐观,有些学校的应届生已被订购一空。为什么一向被许多大公司不屑一顾,被许多人看不上眼的民办学校毕业生,反倒成了香饽饽呢?
春天来了,许多民办院校呈现出春意闹枝头的毕业生就业场景。
分析部分就业形势好、就业率高的民办院校的作为,可以捕捉到这些学校在教育教学、毕业生安置等方面的几大看点。
看点之一: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制订教学大纲,安排课程,这是民办学校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而准确定位的当然选择。每年毕业生都在6000多名以上的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几个学历层次共设置了122个专业,规模大、专业多、层次齐,为用人单位提供了选择专业技术人才的广阔空间。
北京城市学院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至98%,在北京高教界名列前茅。现有102个专业,其中三分之一是高新科技门类。由于开办早,不仅好就业,而且抢先占领了市场。学院设置专业的指导思想是:走在需求的前面,力求从首都经济走向、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发达地区职业发展变化来把握就业趋势,并根据就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格局。
依托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上海建桥学院创建了现代物流、微电子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会展策划、商务日语等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都紧缺的专业,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中国制造业聚集之地,为毕业生搭建了有无限前景的就业平台。招聘会上,一些挺不错的单位不断向他们的学生抛出“红绣球”。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是民办大专院校遵循的规律;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专业,更是其贴近市场办学的制胜法宝。为此,许多院校建立了完备的专业设置论证与毕业生质量调查反馈制度。
他们悟出:专业拓展并不等于这个所谓热门专业你办了我也办,从教材到课程安排都一成不变地简单照搬照抄。设置专业一定要搞社会调查,做人才需求特色分析,考虑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岗位的特殊要求。
按照这一思路,有的民办学校鼓励在校生参加对同一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在校生尽早了解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和特点,明确努力方向。学校依据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完善专业设置并改革教学内容。
而今,在与市场需求保持零距离接触的民办院校里,“有什么教师办什么专业”的传统观念早已被“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办什么专业”所取代。许多民办院校理智地选择了与当地公办院校错位发展,另辟蹊径,为社会培养不同规格、层次毕业生的办学之路。
看点之二:练就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民办高校基本定位高职,为使学生符合培养目标,发挥所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更好地适应特定市场的用人需求,他们千方百计打造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整体就业竞争力。
湖北长江职业学院为学生能成为“提锅上灶”的能工巧匠,到位即能顶岗,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请专家、企业家走上讲台,并把旅游管理与酒店专业的课堂设在了公司酒店里,让新高职课堂热闹起来,激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刺激他们将兴趣转化为志趣。
当别人普遍开办成本低、收益快的文科专业时,为适应“中国制造”工业时代的到来,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了教学设备要求高的模具、数控、汽车等纯技术型专业,为添置设备投入了数千万元。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实习管理体制,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有半年的实习实训时间,做到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往往是实习一结束,学生毕业的同时也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
办学实践中,不少民办高职树立通才教育意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增强学生的竞争力。职业资格证书是市场就业的通行证,历来为民办院校所重视。他们实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在获取学历的同时能获得多项技能证书。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其自主与多元就业意识,是不少民办院校的理智选择。他们把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观、职业道德、职业标准、求知技巧、职业准备的教育与培养贯穿了3年学习的全过程。把就业指导与学业、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选择方式,熟悉社会上现有的职业岗位,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有向下看和沉下去的勇气,拿出从底层做起的魄力,为冲刺最高职业目标,留下一段足够长的助跑距离。
正是这样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实干精神,鼓励了广大的民办学校毕业生。他们很少有眼高手低的通病,而是一点一滴从基础做起,同时保持着改变命运的愿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据西京职业学院不完全统计,该院累计一万余名毕业生中,通过努力自主创业的有100余人。其中,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信息工程、工艺美术、酒店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成绩显著,西安地区知名的几家公司就是由他们自主创业滚动发展起来的。
这些民办高校就是以此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构筑了实用高效的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就业的指挥棒显示了强劲的威力,使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点评】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不同质量规格标准。如果以新的人才观与教育质量观以及第一次就业率的高低来看,民办学校的起跑线和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知名教育专家的这一观点,对我们破解某些民办学校就业形势看好,探究民办学校毕业生畅销的奥秘,了解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很有启示。
以市场取向为主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把教育质量与提供特殊的产品和服务联系在一起,常常以“合格”为标准,以“生产”劳动力市场紧缺的人才产品为目的,其质量高低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表现来衡量的。
据报载,当前我国包括留学生在内的上层人才和基层工人资源都很丰富,但缺少居于中间位置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结构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民办高职、中职理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打造市场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丰富国家的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成绩。
有关人士认为,虽然目前一些知名民办高校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在高就业率后面还存在着就业专业不对口、供需脱节、就业层次低、就业空间狭小等诸多问题。而当前就业压力对一些中小型民办高校,已经构成瓶颈。
对于竞争激烈的民办院校来说,就业率的高低意味着能否有生源,也决定着生存与发展。因此,民办学校想要提高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管理机制,为社会加紧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