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教育家的关注,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研究调查外语学习和年龄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所以不能让大家都信服。有的研究表明,从小学外语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儿童比成年人学外语学得快。有的反对这种意见,认为成年人理解能力强,因而学习外语更有利。
一 临界期论
赛利格(Seliger)等人研究表明,成人学外语,只有6%到8%的人可以说得上是不带第一语言的口音。同时认为,各种语言能力有自己的临界期,有的语言能力的临界期较短,超过了11、12岁确实难以完全习得,但有的语言的临界期则可能很长,甚至持续终生。所以,讨论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很难取得一致的结果。什么时间学外语为最佳时期?神经生理学家的一致看法是,超过了青春期就不那么容易完全习得第二语言的语音。伦尼伯(Lenneberg)提出了临界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他提出两岁到青春期之前,是学生习得母语的最佳期。到了青春期,学习语言要花大力气,本族语口音难以克服,成年人说外语一定会带本族语口音,成年人学外语也不可能学得像母语那样地道。但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临界期假设正确,那么,母语习得过程和青春期后的外语学习过程属两码事。青春期前后学外语效果也不同,但实验结果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里提供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尽管他们研究后所得结论各异,但对外语教育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帕特康斯克(Patkowski)研究年龄影响第二语言获得的特性比音调的影响力大。他假定,若忽视音调,那么只有那些在15岁之前开始学第二语言的人才能完全像本地人一样掌握语言。他调查过67个受过高等教育,后来移民去美国说英语的人,他们已从不同的年龄开始学英语,但所有的人已在美国居住5年多。其中15个以英语为本族语的美国人被调查,他们也受过同样的高等教育。他们的言语作为一种基线,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尽力去实现的语言目标。
帕特康斯克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在青春期前学英语的人与青春期后学英语的人之间存在的差异。然而,他以其他的特征和经验为基础比较学习者。和年龄一样,一些人建议的这些特征和经验可断定和说明一个学习者在掌握第二语言中的最终成就。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在青春期前学英语的人与那些青春期后学英语的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在一个国家居住15年的人肯定比一个只住10年的人要说得好。
研究发现获得知识的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第二语言获得的关键时期假设论。经验和研究表明,对于年老学习者来说,像当地人一样精通口语是困难的。
约翰逊(Johnson,J.)和纽波特(Nowport,E.)进行了一项抽查研究,他们把46个在不同年龄段开始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和朝鲜人进行对比。所有的抽查对象都是一所美国大学的学生或职员并且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短不一。在这一次调查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得到用以检验英语词法和句法的12条规则的“语法判断”试题。他们把所听到的句子,无论对错都写下来。这些句子一半是符合语法规则的,而另一半则不符合语法规则。评卷时发现,年龄是决定参加者能否取胜的一个决定因素。当他们把那些在13岁到15岁就开始学习英语的人与那些在17岁到30多岁之间到美国去的人作一比较,他们又一次发现,早一点学习第二语言和运用第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约翰逊和纽波特指出:在15岁以前,特别是10岁以前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方面几乎没有因人而异的情况,而年纪较大的学习者,由于缺少像说本国语那样的能力(native-like language skill),个人所达到的最终目标就很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个研究就更进一步证明了那些能够像掌握本国语那样熟练地掌握第二语言有一个关键期的假设。
二 非临界期论
斯诺(Snow,C.)和另一位专家研究了一些讲英语者以荷兰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这些学习者跟那些小到3岁的儿童、青少年和大到成年人学习荷兰语,正是这一点使得他们的研究很有价值。这些应试者被分成几个小组,这是为了便于讨论,正好把他们分成三组:孩子(3岁至10岁)、青少年(12岁至15岁)、成年人(18岁至60岁)。那些孩子和青少年都在荷兰语学校学习过,成年人中的一些人和讲荷兰语的人工作在一起,而他们的绝大部分同事英语却讲得很好,另一些人作为父母,很少在外面工作,他们与荷兰语接触的机会要比其他的应试者少。
在这个研究中,青少年是最成功的学习者,他们除了语音不如成人以外,其余各项都遥遥领先,也就是说,在最初接触荷兰语的几个月中,青少年和成年人要比孩子学得快。可是,到了该年末,孩子们已经迅速赶上,事实上,在某些测试中(如语言、故事理解、讲故事)已经超过成年人。在综合水平上,青少年仍保持着最高水平。
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语言的学习没有一个关键期。莱特博恩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作如下几种不同的理解:
(1)一些测试,例如,句子翻译和句子判断,对小年龄应试者来说太难,这些测试明显地超出了孩子们的认识能力。
(2)成年人和青少年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级阶段学习得较快,但是如果儿童在日常语言的包围中来学习语言,他们最终会赶上并超过成年人和青少年。
(3)在社会、个人、职业和专业相互影响的情况下,青少年和成年人能够充分运用日常语言,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在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才能够获得快速的进步。
有人说,儿童学外语比成年人学外语收效更好,同时也学得快。持这种观点的人也找不到充足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这种论点。桑代克(Thorndike,E.L.)把8岁到30岁的人分成若干组,丘德禄(Cheudleur)把12岁到18岁的学生和20多岁的成年人分成若干组进行测验,可测验结果都没有说明年轻人比成年人学习外语收效更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成年人和儿童学外语的情况很不相同,很难进行比较。对不同年龄的受试者进行比较有一严重缺陷,年龄不同,做的题都相同,这就不科学。年龄大的比小的得分高,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比年龄小的更懂得如何考试的技巧,但不一定语言能力就强于年龄小的受试者。所以,对不同年龄的人进行同样的测试,得出的结果不可能让人信服。
年龄对外语学习影响的实验在世界上到处并时时都在进行。1987年,梅伊斯特(Magiste)做过一个实验,最小的6岁,最大的19岁。实验结果使他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似乎无临界年龄(criti-calage),但似乎存在一个最佳年龄(optimal age),其理由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模仿力强,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语言学习的自发性。但年龄较大的人自我意识增强,模仿力减退,而使学外语愈加困难。但这个实验还有一个启示,那就是语言的难易与年龄有关,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
莱特博恩认为,近年内,临界期假设论受到几种不同观点的挑战。一些关于第二语言发展的研究把年老的和年轻的学习者放在同样的环境中学习。研究表明:至少在第二语言发展早期阶段,年老学习者比年轻学习者能力高。教育研究已报道:在长期竞赛中,从小学开始学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水平低于那些从青少年开始的学习者。在神经病理学研究中,还没有事实证明假定的变化作用于青春期的大脑。许多研究也显示出婴儿的大脑中已有专门供语言发展的区域。
三 小结
尽管专家们对临界期的看法不一,但我们知道,对那些在晚年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成年人来说,像掌握本国语那样掌握第二语言往往是不可能的,经历和研究都显示出成年学习者能够较高水平地熟练掌握第二语言。
如果学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基本交际能力,或者说孩子们的本国语仍停留在初级水平,那么晚一点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也许效果会好一些。通过对那些在学校中一周只有几个小时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的调查,那些较晚开始学习的学生(比如在10到12岁)能够迅速赶上那些较早开始学习的学生。
桂诗春先生(1985)认为年龄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大致可分三种情况:(1)3岁至10岁。这些儿童大脑可塑性最强,在语言才能方面呈现差异,能习得自然语音,但容易和母语习惯相混淆。(2)11岁到16、17岁。这些青少年理解语言和文化的能力较强,母语习惯已形成,不会受到多大干扰,长期记忆能力增强。(3)成人。成人的学习目的性明确,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理解和联想能力较强,花时间少,学东西多,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学。
吴棠先生(1992)认为,年龄与外语学习之间有关系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1.儿童优势论。这种理论包括生物论,即从生物学角度认为年龄越小,学外语越有利。
(1)条件论。条件论认为,年龄差异主要是学习条件的差异,年龄越小,他们面临的语言环境和其他条件对他们越有利。
(2)认知论。认知论认为,年龄的差异主要是认知方式上的差异,成人的认知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他们有了抽象思维能力,这就不如儿童那样自然有效地学习外语。
(3)情感论。情感论认为,年龄差异主要是情感差异,儿童的情感状态一般总是有利的,成人的自我意识增强,常处于不利的情感状态。
2.成人优势论。成人优势论在承认儿童语音学习优势的同时,更强调成人的优势,如理解、重视语言规则等。
年龄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的实验还在进行,是年龄小学外语好,还是年龄大好,这个问题还在继续争论。但我们可以说,年龄小者学外语语音、听说、模仿要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快,学得好。年龄大者学外语语法、写作、理解要比年龄小的学得好。不过无论如何争论,年龄对外语学习有影响,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这个影响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作为外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理想的效果。根据中国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中国学生以小学五年级、六年级或初中一年级开始学外语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