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风,指班级的作风、风气,学生要规范班级就要有严明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班风是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应,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一切道德行、为良好的表现是一种支持、肯定与鼓励,对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表现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教师的强制,也不是学生的哄起而攻之,而是舆论,是班风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成“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在管理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仅把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
许多班主任在管理中将学生置于管理的对面,在管理上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服从命令,以命令式、指挥式取代学生的自主性。班级气愤死气沉沉,没有活动,没有乐趣,即使有活动也被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众所周知,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即促使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仅靠班任的管理是不够的,甚至会出现负效应,如责任感下降,自制力降低和逆反心理增强等。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僧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积极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
三、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学生,好的班级,好的学校。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我认为最终要的基本功是要有组建好的班集体的能力,而这就需要教师始终以“爱”字为本,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对学生产生具体影响,使青年人都有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的主见,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反,必须在讲道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使他们始终感觉到自己处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的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传统的班级管理,主要从教条式的制度来制约学生,班主任是管理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超级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调皮捣蛋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智慧和创造力,可是在班主任的监管下,学生对教师俯首帖耳,循规蹈矩,他们的天性被扼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此外,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在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
我深深感到教育工作不能简单粗暴,要因势利导,同时还要给学生自我管理中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改正缺点,良好的班风在这之中得到巩固。
总之,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形成教育的合力,使集体的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样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