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多数学生早已不再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但是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遭遇,对到底在未来将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还是十分重视和在乎的。其实也是为了对自己负责,特别是面对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职业竞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程尢其感到茫然和焦虑。那么在目前情况下有一种很现实、很简单的方法,来测知一个人的未来,就是看一些人的思想行为呈现出怎样的独有而突出的习惯,也就是说,习惯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但是,习惯的养成不是偶然的。中国有句古话:“性相近,习相远”,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都在说明:人的习惯往往决定于生命早期的耳濡目染,与父母的作为,友伴的偏好,启蒙老师的导向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工作岗位用人要查三代,找对象须了解对方父母。很多成功人士在面对电视镜头时,时常念念不忘自己幼时的恩师。
对于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青年人来说,也不能由此认为自己的“命运”已经定型,而难改变,因为习惯是因“习”而“惯”,自然也可以因“习”而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年少时游荡江湖,荒废学业,到了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形成刻苦钻研学问的习惯,结果在学术上仍然达到很高造诣,并将两个独生子苏轼、苏辙培育成才,一时“三苏”名扬天下。人们常说,自知者说自胜者强。如果我们能教会学生自觉地审视了解和高速自己的习惯,做习惯的主人,那么不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像苏洵那样,将“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要设法让学生给自己来一次独特的“诊断”,水静则明,火静则朗,学生应静下心来,以自身为对象,人纯客观的角度进行严肃地观照与审视:看看自己怎样思考问题,怎样付诸行动,有什么样的爱好和兴趣,最愿望和哪一层次、哪一类型的人打交道,在危难关头常常是怎样表现的,将这些问题逐一得出答案,并同至近亲友、同事进行考查印证,自己的好习惯和坏习惯才显现出来了,这时再将每个习惯可能导致的发展趋向与自己已经确定的人生目标进行对照,你需要强化哪些习惯,着手培养哪些习惯就会一目了然。经过这样一番运作,给自己开出的人生处方是非常珍贵的。
习惯是经过长期反复的行动形成的一种能力定型。无论是克服一个人坏习惯,还是形成一种好习惯,痛下决心只是一个前提,关键是付诸行动。没有行动的决心只能是不下雨的雷电,不给果实的花朵和不能充饥的画饼。在行动的初始阶段要强制自己,有时甚至须引入外力,譬如要克服早晨赖床不起的习惯,就需要准备好定时唤人的闹钟,或者让家人强拉自己起床,这样坚持下去,早起就可以由很痛若、不舒服逐渐变成自然的习惯。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憧憬一个美好理想的未来吗?就从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开始吧!
身为一名刚刚从事教育事业不足两年的我,自然对“如何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十分的重视,经过近两年不断的总结和努力,我认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深知如果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首先:要从教师本人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努力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从而使自己的话在学生中逐渐地具有说服力。如每天早晨要求学生7:20到校开始早读,我会提前6分钟进入班级(检查卫生、出席情况后指导并组织晨读)。如果留有背诵的作业,首先自己要做到倒背如流。这样才能有力度地去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要利用好班会这块思想教育阵地给学生讲解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学习及其生活的影响。在学习上要求学生当天所学东西识记,第二天早晨听写,对于连续两次写得不好的学生给予重罚。计划实施的一开始遭到个别学生的不满,慢慢地就逐步适应了。从自习上可以看出学生们能够计划性、系统性地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俗话说的好“习惯是第二天性”,改掉一个坏习惯是非常困难的事,但是只要养成了好习惯,坏习惯就无法生存下去,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本着“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的基本准则,为教育事业的腾飞及辉煌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