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我们往往着眼于智力上的帮扶,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走的是一条以教师为主题、学生被动接受化的艰辛而有低效的路子。要提高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效率,我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 理论说服与亲身体验
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时,常常采取摆事实、讲道理、口头说教的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些事要躬行。”对后进生来说,教师的说教毕竟不如自己亲身经历所悟出的道理更深刻、更亲切。特殊的经历往往是人生巨变的转折点和强大推动力,有些经历会持久地影响人的一生。
美国拳击大王杰克.小时候家境很贫寒。8岁时,他随母亲乘车去投靠亲戚,母亲由于没有钱为他买票,受尽了查票员的百般羞辱,而伤心落泪。后来一位好心的牛仔为他出钱替他补了张票,才使母俩摆脱了查票员的纠缠和羞辱。这一痛苦的经历深深的震撼了杰克幼小的心灵,他立志要成为一位杰出的拳击选手,要像那位牛仔一样有钱,决不让母亲再受别人的羞辱。此后,他就开始了艰苦的拳击训练,在拳击场上一次次倒下去又一次次站起来,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次痛苦的经历是他成为拳王的精神支柱,是他战胜失败的力量源泉。
这个事例提醒我们,应该注意经历对人的教育作用,善于利用后进生的特殊经历或创造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情景让他们去体验,体验失败的痛苦,体验被人轻视的痛苦,痛感无知的难处,从而让后进生体会到不改变自己的落后地位是万万不行的!由此产生出自我转化的渴望,产生出奋发向上的持久动力,把教师对他们的外在转化变成自觉自愿的内在转化。
二、挑战与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教育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但他决不是转化后进生的“灵丹妙药”在转化过程中为后进生提高高难度的挑战,有时会比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有效,更快捷。
美国著名的教育实验家马华、克林斯女士,发现他所教的二年级学生中有一些学生竟然一点学习的兴趣也没有,如果用一般人的看法可能把他们当成“智障儿童”而克林斯认为:人是在各种挑战中成长的,这些孩子并非不能成长,也并非不愿意成长而是他们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挑战,于是,他把一般儿童的读本全部扔掉,让这些孩子阅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名人的著作,这群孩子不仅读懂了而且爱不释手。
由此可见,挑战能迫使人们使出浑身解数去应战,能使人做到平时认为决难做到的事,能使人创造奇迹。我们应利用挑战,创造挑战,去激发后进生的内在潜能,达到我们的转化目的。
三、 优势扩大与劣势缩小
让后进生优势逐渐扩大与劣势逐渐缩小,表面上看,二者是殊途同归的,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效果也是有着明显的差异。
优势扩大的方法着眼于后进生的优点和特长,采用赞扬与激励的方法,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让其优点的“星火”可能燃成“燎原”之势。这一方法顺应了人类得到了赞美、受到尊重的渴求。实业家史考伯说过:“对于发掘别人的长处,夸赞及鼓励是最好的方法。”哲学家罗素深信:“明智能的表扬对孩子们的作用如同阳光对于花朵。”拿破伦的军队具用超乎寻常的战斗力,是因为他特别注重给士兵以自豪感和荣誉感。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于真诚的赞美,让后进生增强转变的信心和勇气,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必要条件。
劣势逐渐缩小的方法着眼于后进生的缺点,通过不断克服他们自身的缺点来达到转化的目的。以教师的批评教育再加上一定的惩罚性措施来转化后进生,这种措施很难奏效,谁希望受到批评,谁又甘愿接受惩罚?这样的转化过程充满着后进生的不情愿,会让他们感到痛苦。很难想像,没有得到后进生支持的转化会取得好的效果。
四、 引导与鞭策
有一次,大思想家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把牛赶进圈,可是牛就是不进圈。于是他在前面使劲的拉,儿子在后面使劲的推,父子二人累得精疲力竭,也没能把牛赶进圈。这时,他家的女仆见此情景就拔了一把草,轻儿易举地把牛引进圈,这就是鞭策与引导之间的差异。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常不自觉地重演爱默生的悲剧,还常埋怨转化工作坚难而低效。我们应像女仆那样,学会引导,要善于为后进生设计一个令他们心动的目标,站在前面引导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千万别站在后面对他们指手划脚,或以惩罚还强制他们转化,要让后进生满怀希望积极地参与转化。
综上所述,后进生决不是低能儿,他们极有可能是处于“大智若愚”阶段的化罗庚、爱因斯坦。后进生决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包袱”。只要我们怀着这样的激情去转化后进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坚信没有转化不了的后进生。我们转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后进生赶上一般同学的水平,而且还可能会使后进生成为一个源源地产生杰出人物的特殊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