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人物形象
很多俄罗斯经典影片里,并没有光彩夺目的大明星,也没有动辄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甚至都没有那么多的俊男靓女,而只能看到一个个与你我无异的普通人,而正是在这一个个普通人背后,却隐藏着某种实实在在存在于人类灵魂深处的东西——那可能就是人性。
在《奇怪的女人》(Странная женщина)中,冉妮娅(Женя)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年妇女,在她身上发生的故事也几乎是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的,一场看起来谁都会遭遇的婚姻危机表现得也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导演没有刻意营造某种戏剧化的气氛,而只是拍摄出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平淡场景,而就在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场景中,观众走入了主人公冉妮娅(Женя)的生活,观众开始体会到剧中人的空虚与无奈,体会到冉妮娅渴望摆脱世俗生活的樊篱。《奇怪的女人》(Странная женщина)正是典型的体现小人物的影片:没有王子和公主,没有惊世骇俗的恋情,甚至缺少一个童话般的结局。这些主人公往往地位卑微,在社会的底层为生活挣扎、奔波,又常常具有善良而热情的秉性,为了尊严不惜牺牲所有。但在极端的质朴与真实中,观众被引领入一个艺术的殿堂,生活的真谛被展现而不是被隐蔽了起来。
《被遗忘的长笛曲》(Забытая мелодия для флейты)中的小官僚费里莫诺夫(Фильмонов),一出场就让人给予同情的小人物。这正是继承了俄罗斯电影的朴实传统。发生在他身上的爱情也并非轰轰烈烈,也只是平平淡淡的小故事,爱情甚至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懦弱的费里莫诺夫(Фильмонов)最终为了权力放弃了爱情,但当他生命垂危之时,还是真爱拯救了他,但当他醒来时,真爱却已经悄悄的离开了。这样的结局不免让人唏嘘不已,而费里莫诺夫(Фильмонов)的困境也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真真切切体会到的,所以我们不会唾弃费里莫诺夫(Фильмонов),对于这个无助的、一心想往上爬的小人物,更多的是同情和哀叹。
像这样描写普通人的俄罗斯影片在各个时代都有很多,这些影片的主人公同样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有着普通人一样的缺点;他们被历史的洪流裹挟,身不由己的卷入了这场战争;他们不是英雄,但他们在战争中依然善良、朴实,历经战火硝烟的洗礼,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愈发闪耀出耀眼的光芒。然而,这正是俄罗斯影片中所着力讴歌的人性的力量,也是他们能够打动广大观众的原因之一。当然,有苦难就要有牺牲。俄罗斯电影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悲剧故事,更是向我们展现了一条拯救的道路。在俄罗斯电影里,主人公们往往通过自身的牺牲来拯救别人,来完成自身的升华。尽管他们是小人物,但他们在人格上都绝不渺小,他们都是道德的楷模。而促使他们做出这一决定的理由,也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理义,而是那些最朴实、最简单的人性,可以说,俄罗斯电影中的悲剧和牺牲,都是小人物的悲剧,但却是伟大的牺牲。
2.儿童主人公形象
俄罗斯的著名影片中,很多都有儿童的身影。电影中的儿童形象体现了人类最本真的精神思想。因此,它在电影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具有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下面介绍几位俄罗斯电影中难忘的儿童主人公形象。
首先是电影《伊万的童年》(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这是苏联“解冻”时期的战争题材电影。这部电影中,我们通过他那精心的设计和独特的眼光及拍摄手法,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少年在短暂生命历程中的“别样”生活。二战中,小伊万(Иван)失去双亲,自愿为军方担任侦察工作。他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十分艰难,但是依然保持着童心和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虽没有再现激烈的战斗场面,只有儿童的想象和平实的场景,却真实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其表现力不亚于炮火纷飞的惨烈场面。它在众多表现战争对人的毁灭性打击的影片中,独辟蹊径,以简洁而又富有诗意的电影语言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在《伊万的童年》(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里,导演塔尔科夫斯基(Тарковский)用声音和简洁的画面创造了一个和美好的想象纠缠在一起的残酷战争场面。
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小偷》(Вор)讲述了一个孩子的“继父”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爱、欺骗与犯罪的故事。
片中主角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桑科(Саньк),他的父亲在战争中去世,从小与母亲卡佳(Катя)相依为命,一直渴望得到父爱。1952年,苏俄还沉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萧条中。卡佳(Катя)在火车上认识了风度翩翩的军官托良(Толя),轻易地相信了他并以为自己找到了幸福。于是,托良(Толя)便成了桑科(Саньк)的“父亲”。但托良(Толя)是个职业惯偷,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轻信的邻居,他请他们看电影,看马戏,取得他们的信任,将他们的财物席卷一空后便搭乘火车到另一个地方寻找新的目标。因此,小男孩也跟着父母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奔波。桑科(Саньк)没见过早逝的父亲,因此对他存有无尽的幻想。然而,幻想终究比不上有血有肉的活人,强壮的托良(Толя)一身军官装束,英俊帅气,不但迷住了桑科(Саньк)的母亲,也渐渐打动并征服了起先排斥他的桑科(Саньк)。影片中出现了一个充满象征色彩的场景,桑科(Саньк)看见死去的父亲在火车下面的铁轨上,向自己挥手道别,父亲从此再没有出现在桑科(Саньк)的梦境里,托良(Толя)占据了他的童心。就在怀孕的卡佳终于狠下心,决定要离开托良的夜晚,托良(Толя)被捕。当囚车远去,桑科(Саньк)踉跄地追了上去,他不停地摔倒在雪地里,又不停地爬起来,喊出他没有喊出口过的“爸爸”。桑科(Саньк)已经把托良(Толя)当做了自己的“父亲”。不久,卡佳去世。桑科(Саньк)进了孤儿院,他始终相信,托良(Толя)出狱后一定会去接他。六年后,当桑科(Саньк)循着熟悉的歌声找到托良(Толя)时,托良(Толя)已经不记得桑科(Саньк),也忘了卡佳(Катя)。现实的残酷与梦想的破灭击垮了爱托良(Толя)的桑科(Саньк),绝望的孩子用托良(Толя)留下的手枪击毙了心目中的父亲,也毁了他的希望和对亲情的渴望,可怜的桑科(Саньк)一生都会活在这个阴影里。小偷的死结束了观众心中残留的最后一丝温情。男孩回到孤儿院,脱下衣服睡觉,左背上露出纹身,却与当年小偷刺在身上的一模一样。
桑科(Саньк)的眼睛充满疑惑与愤慨,为什么信任和依赖的付出却换来欺骗和伤害?也许是由于他们的善良,也许是由于他们对家庭温暖和完整家庭的向往。对桑科(Саньк)来说,托良(Толя)是第一个走进他的家庭的男人,其强势与威严令桑科既害怕,又深受吸引。他很严厉,但是可以保护他们。影片中亲情与欺骗,爱情与背叛的交织,使影片有了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一种深沉的悲哀,始终挥之不去。
有人曾把整个故事置于社会历史的背景中,把母亲卡佳(Катя)看作俄罗斯民族,托良(Толя)看作政府(当权者),把桑科(Саньк)看成俄罗斯的普通人民,那么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就很清楚了:民族想寻求一个依靠,人民想找到一个庇护,他们都将希望寄托于政府,而政府却利用他们的信任窃取了他们的财富,逃之夭夭。于是,片中的儿童角色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更复杂、更深沉的社会历史意义。
《回归》(Возвращение)是一部表现父爱题材的影片,是对于父与子如何进行沟通这个人类永恒难题的关注和思考。在看这个电影时,观众可能不会流泪,但心灵却会受到震撼。
影片的小主人公安德烈(Андрей)和伊万(Иван)兄弟俩一直与母亲一起生活。有一天,他们失踪多年的爸爸—一个只在一张褪色照片中见过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故事就从此开始。弟弟伊万(Иван)比较胆小固执,哥哥安德烈(Андрей)对突然出现的爸爸充满期待并讨好父亲,这让弟弟非常不满。父亲想弥补多年欠缺的父爱,决定带孩子去旅行一周。从与人交往的态度:钱包被抢、汽车抛锚、雨中划船到时间观念等问题上,父亲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他们要独立,会自我保护,困难时能够独当一面以及做个真正的男子汉。或许由于父亲出现得太突然,还没有习惯父亲的存在,弟弟一直在抵制父亲,跟父亲对着干。在父亲殴打顺从的哥哥后,弟弟甚至认为父亲会杀了他们。
影片结尾,矛盾爆发。哥哥在弟弟的强烈要求下,违背对父亲的承诺,让弟弟玩得尽兴。遭到父亲猛烈的殴打后,兄弟俩快崩溃了,准备杀死父亲的弟弟最后放下刀,哭着跑向森林深处,准备从高高的塔上跳下证明自己不是懦弱的。父亲如此粗暴使他无法理解。爬塔的父亲因失手跌落致死。兄弟俩用父亲当初以粗暴方式教会的方法,冒着大雨离开了那个无人的岛屿。途中父亲沉没到湖中,弟弟第一次喊了声:“爸爸”。影片的高潮就在这里:父亲用生命证明了人性中父爱的伟大和不容置疑。除了这一点,影片还说明,儿童心智成长必须有作为父亲的强力影响。
除了上述电影,俄罗斯还有很多优秀儿童影片,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电影中的儿童形象承载着人们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使人们重新思考生活、人生和伦理道德。透过这些俄罗斯电影,我们看到了比以往更为复杂和真实的儿童世界。这客观上也促进了孩子与大人的交流和理解。因此,电影不仅是拍给孩子看的,更是让大人看的。
3. 妇女主人公形象
女性形象一直是俄罗斯艺术界粉力塑造的群体形象之一与刻画俄罗斯妇女的兽良、美丽相区别的是现代的文艺作品更多地讴破她们的勇敢和坚强.
电影《芦花鸡》中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农村妇女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忠于自己的信仰。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让她不知如何是好:曾经信仰的被踩在脚下,曾经被唾弃的得到众人的拥戴。信仰曾使她对未来充满信心,信仰也使她对现实痛苦万分。她痛苦,因为失落;她失落,所以迷惘。片中不只一处表现了她独处思考的情形,但这种迷惘的思考是无结果的。她越思考,越痛苦,她不能意识到这种思考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在于她没有或是不能积极地行动,比如她不敢接受面对萨沙(Саша)的爱,“不,我不会爱了.我是一个黄脸婆,而你什么都有,你有一双能干的手…”参观了萨沙(Саша)的房子后,抨然心动,谁不向往美好富足的生活呢?她向萨沙.切尔古诺夫借钱,想做一小笔白搪生意,但由于村民捣鬼,白搪都掉进水里,一下子她心里好不容易萌发靠自己力盘改变生活的幼芽夭折了。在这之后,她失去了所有的信心—对爱的信心、对改变生活的信心。想爱而不能爱,这种无望的爱情,不光是由于两人性格,生活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更是新旧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她的悲剧不能简单归结为她自身性格中的缺陷,也不能说是村民们在使坏,这是社会处于转折时期的大环境下,一个民族所经历的磨难的小的缩影,须知“俄罗斯是那么滞重,那么懈怠,那么徽惰.那么沉溺于物质,那么苟安于自己的生活,简直无法娜动半步。所有的社会等级和阶层…全都不喜欢向上攀登;个性在机械的集体中到处受到扼杀。”
《老弩马》中的女性形象是复杂的,在四个女主公身上表现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柳芭(Люба)善良、胆小、没有主见。当她找不到卖房后拿到的支票时,她急得“怎么办啊?怎么办啊?我完了,我完了。”当她看到一个流浪男孩时,立刻满怀柔悄,“他多像我的小萨沙,多像我的小萨沙(Саша)啊”。丽扎(Лиза)活泼、快乐、喜欢卖弄风情。当她在舞台上表演时.她会向台下的市委领导频送秋波,当朋友需要帮助,她化妆一个外国畜婆、搔首弄姿去勾引新贵;玛莎(Маша)身强体壮,性格滚爽.对朋友一片真诚。这表现在当同为天涯沦落上的街头小贩受小地痞欺负时,好挺身而出;当得知柳芭(Люба)被骗后.她说:“不能哭!有我们帮助你”。安娜(Анна)是四个朋友中最聪明的一个.她沉静稳重,胆大心细。她最先弄清楚支票上的签字为什么会消失,她几次扮成清扫工潜入新贵瓦夏(Вася)的办公室,从电脑里获取信息……但在四个主人公身上有一点是相同的:她们的内心充满了爱,对于生活她们坚忍不拔。
凭作为一部喜剧《老弩马》里没有过多的主人公思考的画面.多的是她们夸张的、戏剧化的行为。但观众仍能时时感受到这四位妇女对生活痛苦的、清醒的思索—当她们歌唱时,当她们喝酒时,当她们相对无语时。正是因为有了痛苦、清醒的思索,她们才能积极行动起来去改变生活。借爱,她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凭借坚忍不拔.她们走过生活的风风雨雨,最终在人生的舞台上舞出自己的精彩。
体现俄典型罗斯妇女形象的影片中获得最大成功的一部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Ма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导演在片中首先思考的是妇女生活,所以这部影片应该划归妇女片一类。女主人公卡佳(Катя)在开始时是个十七岁的农村姑娘,因考不上大学而到莫斯科做工,住在集体宿舍里。和她同房间的有两个年龄比她稍大的女工,一个叫玛丽娅(Мария),另一个叫柳德米拉(Людмира)。卡佳(Катя)一心还想上大学;玛丽娅(Мария)胸无大志,只想她的男朋友尼古拉(Николай)快些向她求婚;柳德米拉(Людмира)则想往灯红酒绿,珠光宝气的生活,想嫁个贵人,做阔太太。因此初看起来,这三个姑娘完全可能落入上述“家庭生活小说”的三个典型的框框里,变成高傲自私的知识分子,自食其力而贪图享乐的女工和依赖丈夫好逸恶劳的太太。可是剧情发展却不是这样。
这个电影剧本的新鲜之处,就在于女主人公对待家庭伦理道德的态度。卡佳(Катя)在柳德米拉(Людмира)的安排下,冒充名教授的女儿,结识了电视台工作人员拉奇科夫,在怀孕后由于身份暴露而被抛弃。她从此发愤苦读,十六年后成了莫斯科最大的联合工厂的厂长。她办事能干泼辣,衣着入时,驾车飞快如风,总之是一个超级现代化的女人,是妇女解放的典型。可是在家庭生活方面,她却象她的祖母、曾祖母时代的俄国妇女一样,追求建立一个长久的、稳固的家庭,认为丈夫理应是一家之主。她爱上了一个电焊工果加(Готя),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向他摆厂长的架子,不与他分庭抗礼,而且处处顺从他,把他作为自己精神上和生活上的靠山。当果加(Готя)由于误会而离去时,卡佳(Катя)寝食不安,哭哭啼啼,托人四处寻找,把他请回来解释,完全象个旧式的妇女。
这的妇女形告诉观众什么呢?这就是:妇女既可以是好的专家和好的工人,同时又是好的妻子和好的母亲。看腻了“家庭生活小说”的苏联公众在看到了这样的形象之后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是不难理解的。也就是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Ма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正是由于与“家庭生活小说”唱了反调才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所塑造的妇女形象正是今天苦于妇女和家庭问题的苏联社会最渴望看到的。
2010年6月1日
俄语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