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争题材
俄罗斯电影最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战争题材电影。在战争题材方面,大多数影片是表现卫国战争的。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有史诗式的、纪念碑式的作品,也有反思战争、反映普通人命运的作品;有赞扬当年苏联人民大无畏牺牲精神的作品,也有从历史的较高视点观照战争与人性的突破禁区的作品。艺术家们讲述战争的角度不尽相同,作品中的戏剧性冲突和审美取向也各有千秋。然而,影片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以及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豪情却是为当今俄罗斯的多元社会接受的永恒主题。这些作品真实再现了战争的严酷岁月里,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饱尝的苦难,描写了普通人的不幸遭遇以及他们的内心感受,加深了对于人民赢得胜利这一悲壮真理的理解。
影片《雁南飞》(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1957)以战争作为衡量忠诚的尺度。年轻姑娘薇罗尼卡(Вероника)在战争中的遭遇,成了俄罗斯妇女悲剧命运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传达了俄罗斯妇女的优秀品质:善良和忍耐。尽管她历经磨难、沉沦,但她有勇气和力量在废墟下挖掘出自己的良心,同所有活下来的人一起分担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一个人的遭遇》(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1959)讲述面对法西斯群魔时,普通的战士索科洛夫(Сокоров)坚持斗争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战争带给他的种种创伤。因此索科洛夫(Сокоров)这个非英雄化的典型形象,体现出俄罗斯人民的品格与国家的命运,以及对于人类和平期盼的人道主义精神,并载入电影史册。
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题材影片中,赢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当属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1972)。影片的主人公是5位年轻的女战士。她们在准尉瓦斯科夫的带领下同16名训练有素的德寇空降兵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导演在表现激烈的战争冲突的同时,不断插入女战士的回忆镜头,并按照今天的价值观念重新评价战争,从而更加突出了女主人公们的悲剧命运,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特辑化了影片的主题:是法西斯发动的战争毁灭了她们的青春,夺去了她们的生命。这5位姑娘,热爱生活,也热爱祖国。她们是保卫祖国的英雄,同时又是战争的牺牲品。影片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歌颂了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谴责了法西斯发动的这场战争。
《后来发生了战争》(Завтра была война1987)也许可以被认为是苏联电影史上最后一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题材的影片。该片描写了一群朝气蓬勃、满怀理想、正值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成熟的九年级学生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和平生活。导演以浓重的现实主义笔法冷静又满怀激情地探索肩负起反法西斯重任的这一代青年人的力量源泉,展现他们的道德风貌和精神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前夕,创作《后来发生了战争》(Завтра была война)这样的影片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除了这些苏联老片,许多俄罗斯当代战争片也大收欢迎,其中最值得观看的就是《星星》(Звезда)和《第九连》(Девятая рота)。
《星星》(Звезда)是一部拍摄于2002年的,反映苏联二战时期的影片。1944年夏天,苏联红军经过浴血奋战,正一步步将德军逼出边界。在苏联与波兰接壤的西部边界,德军欲作最后挣扎。根据初步推测.在倍受苏军最高统帅部关注的某地域,德军正在调整部署准备进行最后的顽抗。为了准确查明德军在边界地域的真实作战意图,摸清敌人兵力及装备集结地点,苏军某部侦察分队潜入敌防御纵深进行侦察.先后均遭敌围歼。在侦察排严重减员的情况下,按照上级要求,临时组成了以特拉夫金中尉为组长包括其他6名战士在内的第三侦察小分队,携带一部无线电台深入敌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小分队电台使用“星星”呼号与军司令部”大地”进行联络。夜幕掩盖之下,小分队插入德军纵深,不小心被德军发现.被迫撤至难以逾越的沼泽之中。一个战士陷入泥沼,就在他即将被吞没的一刹那,抓住了队友伸过来的枪管。小分队七个人之间尽管有点小摩擦,但都不顾个人安危,先后抓捕了三名德国军人,查清了敌军假的货运车站.摸清了敌军的调整部署和部队集结情况。就在侦察小分队取得一个个重要成果的同时,德军连下三道紧急命令,派遣万余兵力,全力实施搜索和剿灭“绿色幽灵”的”兽夹”行动,打算消灭侦察小分队…… 小分队在遭遇战中损失了电台,为了将重要情报及时报告给苏军,冒险潜入敌军腹地抢夺电台:经过激烈的交战,他们终于夺得了电台,然后藏身于河边的小木屋中,德军从四面围了上来。枪声打破了寂静的森林,但是”星星”的讯息还是回荡在整个战区,敌军的部署终于被传送到了军司令部,传送到了最高统帅部,但是侦察兵们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是一部俄国总统普京点名要看的电影。作为一部战争电影,星星在继承了前苏联电影的一些优点的同时,也吸收了美国电影情节流畅,节奏感强的特点。俄国的编剧们似乎想打造一部俄国的雷霆大兵,可惜,资金和电影手段的贫乏限制了他们的创作。但是,作品中的闪光点也是不容抹杀的。
《第九连》(Девятая рота)是根据一场真实的战斗编的剧,电影大体剧情是:一伙颓废的混混,应征入伍,先接受训练。训练当中这些人坏事做尽,教官也是吼叫打骂,粗野异常,训练场是活地狱,人与人基本上野兽关系。然后到了阿富汗,这些混混也分到不同部队,一部分进了第九野战排。最后这个排的任务是守一个山头,结果被阿富汗游击队消灭殆尽,只有一个人幸存。
该片是俄国第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为主题的影片,向人们正面描述了俄国下级官兵的英勇和遭遇,充分体现了俄国人能征善战的民族精神。根据邦达尔丘克的创作理念,这部影片的主旨是真实地反映阿富汗战争的情况,不涉及当时的政治,也不去美化战争,只描写一支小部队的日日夜夜,一支由新兵组成的部队从培训到上战场的经历。阿富汗战争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对于俄国人来说,至今仍是心灵上难以愈合的伤疤。这部电影使人们对阿富汗战争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另一方面,俄国社会在苏联解体后的艰难困境中十分渴望歌颂俄国民族精神的影片,振奋民族士气,因此该片的诞生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同时,苏联经典战争题材影片终于在俄国新一代导演手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使人们对俄国电影的明天又充满了希望。
从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和俄罗斯现代战争电影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战争题材的影片着重表现战争中的“集体英雄主义”,强调对普通士兵的描写与歌颂,强调通过战争中的人来揭示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传达了俄罗斯人勇敢、坚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因为刚刚经历战争的洗礼和胜利,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艺术家把这些重大复杂的历史战争题材影片拍摄得场面宏伟、气势磅礴、规模浩大,充分展示了这些电影人把握历史、处理大事件、塑造历史人物的艺术功力。但是个人迷信的倾向在影片中逐渐地发展起来,颂扬斯大林、突出其个人作用、把胜利归功于他的现象在以上影片中都突出地反映出来。而俄罗斯现代电影,在革命和战争题材方面,主要强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突出战争残酷的一面,“反战”色彩较为浓烈。并将作品与揭露"战争的真实"结合起来,试图全面地、真实地揭露战争对于个人生活所带来的灾难和深远影响,从而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践踏。电影以其复杂多变的情节、重重建构的悬念,还有惨烈的爆炸场面以及残酷的厮杀搏斗越来越吸引观众,而且也更加注重影片的观赏性。体现了对于那场战争的反思,对于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的怀念。在新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在苏联电影中所没有的批判精神,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战争目的的批判。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已经60年了。纵观苏俄电影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代又一代电影艺术家从不同的侧面再现这场人类历史上的大劫难,而反法西斯战争题材影片的创作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开拓、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伟大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所激发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深入俄罗斯民族的基因。在俄罗斯银幕上,反法西斯战争的悲壮主题将历久而弥新。
2. 悲喜剧题材
俄罗斯的经典喜剧电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喜剧, 这样的喜剧相对比较轻松,并不负载过多的具有深度的思考。这也是最常见的电影题材,在这里我们不做重点分析。而剩下的一类是带有抒情色彩的悲喜剧。悲喜剧是悲剧和喜剧的交融和延伸,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在悲喜剧中,冲突可能同时产生喜剧性的效果。这也是俄罗斯电影题材中最具特色的,其中最为成功的便是著名导演梁赞诺夫(Рязанов)爱情三部曲: 《命运的捉弄》(Ероние судьбы)、《办公室的故事》(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两个人的车站》(Вокзал для двоих)。在他的电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总是从冲突中开始,然后彼此了解到爱情爆发,一切只是在幽默和平淡中发生。在这样的影片中我们总是能深切感受得到大师对小人物的关怀,尽管故事中贫嘴式的幽默台词总是在令我们不断发笑,但在笑声中我们总能体味到某种苦涩味道。
《命运的捉弄》(Ероние судьбы)主要演的是除夕之夜,家住莫斯科的外科医生叶夫盖尼·卢卡申(Евгений Рукашин)在结婚前夜与几个好友喝得酩酊大醉,迷糊中卢卡申(Рукашин)错上了飞往列宁格勒的飞机。飞机抵达,出租车司机将他送到了本城与莫斯科同一街名且同门牌的大楼前。卢卡申(Рукашин)走上楼梯,找到了相同的门号,打开门锁便一头栽在床上酣睡起来。房主娜嘉(Натя)回来时不禁大吃一惊,经过一场争执总算弄清了误会,但娜嘉(Натя)的男友与卢卡申(Рукашин)的女友终因这件事愤然离去。于是这一阴差阳错而碰到一起的男女主人公产生感情。种种的阴错阳差塑造了幽默的氛围。同时,命运捉弄了两对男女,我们在期待着男主角的未婚妻不再误会,女主角的未婚夫别再胡搅蛮缠的时候,更希望善良的男女主人公能够终成眷属。那种不能捕捉的一缕忧伤同笑声混合在一起,随着电影的推动荡漾开来。而这部电影也是俄罗斯每年国营电视台必播新年贺岁片,可见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2007年,俄罗斯年轻导演提默贝克·马贝托夫拍了《命运的捉弄》的续集,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在俄罗斯与前苏联国家一千五百家戏院隆重上映。续集的主要内容是:娜佳和热尼亚没有在一起,她嫁给了伊里波特,生了个女儿,然后又离婚了。他也和别人结婚了生了一个儿子叫科斯佳。二十年后,女儿也重复母亲年轻时的经历,她有一个对她忠心的,博学多才,智商很高,终日忙碌的男友。甚至在新年的时候,还是电话不断,和她不能专心的说上几句话。在新年之夜没能在十二点之前赶回家陪她。他没有象伊里波特那样对娜佳不信任,他聪明的对待了喝醉的科,让他的手下把他拉走。最终伊拉克里还是痛失娜斯佳。
大部分人认为此部新电影拍的很成功,让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家人民在二零零八年一起回忆前苏联时代的浪漫情怀。不过也有媒体批评续集破坏了原作中“温暖雪夜的节日气氛”,取而代之的是索然无味的“商业广告大超市”。总之一句话:第一部经典,第二部时尚。
《办公室的故事》(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剧中的男主人公原来显得非常胆怯,什么也不敢说。本来想讨好女局长,结果却事得其反,到后来比谁都勇敢,居然当面挖苦女局长。而女局长本来是个不通人情的样子,最后竟判若两人,很懂感情对人也很关心。这部影片充满了作者对这两个单身人的孤独不幸的关怀,这是一般喜剧所没有的悲凉之处。梁赞诺夫说过,他就是让人在银幕上看到平时看不到的机关生活。所以这部影片是在整个机关生活的大背景下来写这两个人,人和整个环境相连系,个人和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真实性更强了。影片中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普遍心理,触及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中年人的孤独问题。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与这样的主人公之间,发生了那些使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中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矛盾冲突的揭示,最终达到两者的和谐。这也是悲此类影片通过滑稽的场景和节外生枝的情节变化让人们瞥见喜剧背后生活忧郁的本质,让人笑中带泪,在松弛调侃的表层叙述下隐藏着生存境况的荒谬与可笑,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能在笑声背后感受到小人物的悲哀。是一种令人尴尬的真实。埃利达尔·梁赞诺夫的悲喜剧,它的出现,就梁赞诺夫的创作而言,不是偶然的,它既是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作家思想、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两个人的车站》(Вокзал для двоих)整个故事构架是喜剧性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叙述了一对身份迥异的青年男女的爱情。一个替妻子服刑的善良的钢琴师普拉东(Пуратон),请了两天假,在上法庭前去看望一下72岁的老父亲。可是在车站餐厅,却跟服务员薇拉(Вера)吵架而误了车,接着他的证件又被一个列车员拿走,不得不和那位曾经吵过架的女服务员在候车室过夜,不料身上的钱包又被小偷光顾。普拉东(Пуратон)成了一个既无证件,又身无分文的游子。一位钢琴师不得不去替人家卖甜瓜,闹出种种笑话。他与服务员从吵架开始,由相识、相知到相爱,充满了喜剧性。因此这部影片具备了喜剧结构这一要素。但是,《车站》又是一部“不纯的喜剧”,在喜剧因素中融进了悲剧“基因”。当影片单独表现普拉东(Пуратон)时,情节主要带悲剧性。当观众看到普拉东(Пуратон)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饱尝劳改之苦等画面时,感到很不是滋味,悲凄之情油然而生。当普拉东(Пуратон)与薇拉(Вера)处于和解和结合的过程中时,情节往往是喜中寓悲,悲中寓喜。原本是与普拉东(Пуратон)狭路相逢成冤家的薇拉(Вера),一旦了解到对方的不幸与好心时,彼此关系随即转化,薇拉(Вера)请普拉东(Пуратон)原谅,普拉东(Пуратон)反过来安慰薇拉(Вера),双方谅解并朝友人与贴心人的方向发展。这里,悲切中潜入了喜情。接着普拉东(Пуратон)向薇拉(Вера)求助,薇拉乐此不倦,于是一块住候车室,共同在车站餐厅举行奇异的“婚宴”。笑语声声中透露出苦味。显而易见,影片的情节蕴含着悲、喜剧两种因素的结合与交融。
俄罗斯的悲喜剧就是这样通过滑稽的场景和节外生枝的情节变化让人们瞥见喜剧背后生活忧郁的本质,让人笑中带泪,在松弛调侃的表层叙述下隐藏着生存境况的荒谬与可笑,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能在笑声背后感受到小人物的悲哀。俄罗斯悲喜剧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既是俄罗斯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作家思想、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3. 生活题材
俄罗斯的经典影片中还有一些是描写婚姻、家庭、爱情和道德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通常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小事来揭示人类道德和情感的深层蕴涵,展现人的心灵;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写照,使人回味无穷。
《残酷的罗曼史》(Жестокий роман)俄罗斯名导演梁赞诺夫(Рязанов)的作品,出品于1984年。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以及纯洁爱情与恶浊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20多年后看它,仍能把观者带入爱情、幸福无处寻觅的氛围中。影片结尾在游轮上响起的枪声,也同样结束了美丽多情的姑娘拉丽萨(Лариса)的生命,而且就在“爱”她的四个男人的面前,拉丽萨(Лариса)在这一刻感到了解脱的最大幸福,所以,她向雾蒙蒙的天空留下了最后的语言:“感谢上帝”。一声枪响,也惊醒了虚伪和道貌岸然的世道,还有那些假惺惺的欣赏和爱意。影片所揭露的世态炎凉今天仍然存在,现在的拉丽萨也并没有绝迹,她让人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
《白比姆黑耳朵》(Белый Бим,чернаое ухо)这部催人泪下的作品,描写的是一条叫做“比姆”(Бим)的黑耳朵白狗的悲惨遭遇。比姆是一条有灵性的良种塞特猎犬,聪明,伶俐,还可以理解善良人们的痛苦与悲伤,并能为他们分忧解愁。比姆的主人是一个叫做伊万.伊万内奇(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的单身退休老人。他从小就开始抚养比姆(Бим),直到比姆(Бим)成了他忠实的朋友,他们两个相依为命。一次,伊万(Иван)因为战争留下的创伤发作,不得不撇下比姆(Бим)去莫斯科住院治疗。于是比姆(Бим)天天为思念主人而忧愁,每天都为寻找主人而在大街上、小巷里奔跑着。其间,他受到了许多善良人们的同情和爱护,享受到了理解和温暖,但种种不幸也接踵而来:遭毒打、被拐卖、受欺骗……为了追求自由,为了能回到主人爱抚的怀抱,它勇敢顽强的同恶势力作斗争,历尽千辛万苦,无数次死里逃生……就在它即将与主人团聚之际,它却被人诬陷为“疯狗”而被抓上囚车。当伊万(Иван)打听到它的下落,急忙赶去营救时,比姆(Бим)已经怀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主人深深的思念撞死在囚车中。
2010年5月23日
俄语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