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素以重“礼仪”而著称。在古代,许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到这里的人民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为美德,以至于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几位大思想家: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坦布尔、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伏尔泰认为孔子礼仪中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非常实际,他要求欧洲人面对中国文化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坦布尔认为孔子学说是一部伦理学,涉及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众道德和私人道德。他说:“政府无道德,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老百姓无道德,政府无法安定与正常运转。”他们由于有如此鲜明的学术取向,被他们的同胞戏称为“欧洲孔子”。

孔子毕其一生制礼作乐,是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和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他要通过礼、乐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他的努力在两千多年后的欧洲得到很多外国同行的高度评价,是其思想魅力导致的结果。由此亦可令我们相信当年他们给予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誉,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所达到的较高水平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