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如何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否提高,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否树立,外语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克服埋头业务工作,忽视政治学习的错误倾向。充分意识到自己不单在传授外语知识,而且业己进行着广角度、深层次的文化渗透教育。可以认为,外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人类文明传播者。对此务必保持清醒认识。
第二,克服只重专业知识学习而忽略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现象。周总理曾对外事翻译人才提出过“政治基本功、知识基本功、外语基本功”的三个基本功要求,值得引起外语教师思考。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居高临下,指点迷津,才能为人师表,潜移默化。
第三,转变外语教学长期以来的重文轻道观念。一方面,外语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由于语言“障碍”因素,形成一定程度的封闭模式,不易进行渗透德育的管理,影响了渗透德育的力度,对此应提高认识,改进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认为外语教学作为纯语言教学,很难有渗透德育的文章可做,对外语教材中出现的鲜活的文化教育内容视而不见,这是妨碍素质教育的固疾,应彻底根除;再一方面,不断探索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可分与不可分性,抓准要害,拓宽渗透德育的路子。
第四,深入研究,把握实质。有实质的把握,才有渗透方向的确定,才能卓有成效,事半功倍。这并不是说,外语教师总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深钻细研,而是把这些研究贯穿于教学实践和业务学习的过程之中。
第五,方法得当,富于成效。①启发。启发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同样有表象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因此,渗透过程、语言表述、神态表情等均要遵循启发原则,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走进采撷文化雨露的广阔天地。②比较。运用对比手法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发展学生积极健康文化思维。③点拨。这是启发与比较的辅助手段。应掌握火候适时点拨,促进“质”的飞跃。教师的点拨要有拨云开雾之势,画龙点睛之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④矫正。这是前三个手法的必要补充。发现学生的错误思想倾向或偏差,就要用坚定的立场、观点、方法予以纠正。 |